又一家创新药企吹响了国际化的冲锋号。

日前,科创板上市的迪哲医药宣布,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8.48亿元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注册,核心目的在于吹响国际化的冲锋号角。

根据募集说明书,迪哲医药此次定增的目的,一方面是推进国际化的临床工作,另一方面是打造国际标准的产业化项目。

这并不是过去一年以来第一家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企业。此前,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等多家企业相继宣布冲击港交所,以完成出海的蓄力工作。迪哲医药是其中较为独特的存在。 

那么,迪哲医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

迪哲医药在当前这个节点,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加速国际市场的布局,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作为科创板医药板块的领军企业之一,迪哲医药兼顾创新实力和全球视野,早就为冲击国际舞台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关于这一点,还要从迪哲医药的成立说起。其前身为阿斯利康全球唯一的肿瘤转化科学研究中心,曾为阿斯利康全球多个重磅产品做出过卓著贡献。

2017年,迪哲管理团队、国投创新、阿斯利康全球共同出资成立迪哲医药。迪哲医药自身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团队、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独立开展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运营。国投创新和阿斯利康全球仅作为公司战略投资股东。

当然,脱胎于阿斯利康亚洲研发中心的核心研发团队,为公司带来国际化的视野和与之相匹配的实力。从成立那天开始,迪哲医药就定位全球竞争,所有管线布局都是源头创新,从I期开始就全球同步开发。而目前,随着迪哲医药的快速崛起,已经到了加快战略推进、全力拥抱国际舞台的阶段。 

过去一年,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相继在国内获批上市,并在11月份以一个充分体现其高创新程度和临床价值的合理定价,成功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充分体现了医保局对具有高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真正源头创新产品的支持。

在进入医保目录前,迪哲医药已经快速跑通了商业化模型,收入规模持续增长且亏损额持续缩窄。而从过去几年的医保谈判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都成功兑现了“以价换量”的预期。

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国内市场加速放量的表现,值得期待。根据兴业证券预计,舒沃替尼在中国的峰值销售额有望达到20亿元,戈利昔替尼在中国的峰值销售额可达5亿元。

医保的加持,无疑会加速这一峰值的达成。而当商业化的确定性愈发增强之际,迪哲医药也有更多资源和精力,以更积极的姿态拓展海外市场是合理且必要的战略布局。

同时,监管层对于真正的创新支持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例如,2024年上半年,上交所出台“科创板八条”,加大对高质量的未盈利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包括股债融资等。

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奋力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署名文章中表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

得益于步入商业化以来的出色业绩,迪哲医药不仅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也属于监管支持的“硬核企业”行列

在内外多重有利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迪哲医药顺理成章的成为科创板新八条政策出台后首家获得再融资批准的未盈利企业

这属于情理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毕竟,科创板的创新药企数量已经不小,迪哲医药可能并不属于最受关注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迪哲医药能够率先获得政策支持,可能也反映了一点:其接下来的国际化进程值得市场期待。

估值逻辑重构

对于迪哲医药而言,随着其国际化步伐的快速推进,价值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

其一,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的商业价值,将会实现倍数增长。

根据公司定增方案,此次募资的投入方向之一,是上述管线的国际确证性临床以及适应症拓展研究。换言之,除了在海外市场兑现市场已经看得见的预期,还包括探索当前未体现的潜力。

考虑到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BIC、FIC的潜质,上岸概率较大。就在1月7日,迪哲医药便宣布,舒沃替尼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被美国FDA受理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充分说明了FDA对该药物的认可程度。

考虑到海外创新药定价有更大空间,因此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在海外市场存在“量*价”齐升的逻辑。

其二,迪哲医药更多的管线,将从过去的“不被看见”转变为未来的“预期兑现”。

迪哲医药的管线不仅限于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目前其产品管线组合中拥有6个处于全球临床阶段并针对多个适应症的创新药物,以及多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候选创新药物,颇具看点。

例如,其中的DZD8586作为新型BTK抑抑制剂,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大单品。BTK抑制剂的前景毋庸置疑,肿瘤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百亿美金,另外自免市场的预期也在升温。

不过,就目前而言,BTK抑制剂仍有两大痛点需要解决。一方面是耐药性无法避免,全球对能够解决BTK抑制剂耐药问题的新疗法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现有BTK抑制剂的血脑屏障透过率有限,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自免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挑战

DZD8586恰恰具有解决上述两大痛点的潜力。得益于机制优势,DZD8586可强效抑制LYN和BTK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同时阻断BTK依赖性和非依赖性BCR信号通路,因此在解决耐药问题层面有独特能力。

同时,由于DZD8586可完全穿透血脑屏障,在改善现有治疗方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备更大可能。 

更重要的是,DZD8586的潜力已经得到了初步证明。DZD8586临床前研究结果良好,显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渗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因此,迪哲医药有必要更快验证DZD8586的价值。

此次迪哲医药募资的重点之一是推进核心管线的全球临床进程。因此,包括DZD8586在内的资产,价值将会被市场看见。

其三,公司国际标准产业化项目的打造,更是具有一举三得的作用。

首先,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并增厚盈利空间。目前,公司对于临床试验产品及商业化产品是以生产外包服务的形式进行委托生产,在可控性和成本方面必然不如自主生产。而随着该产业化项目的完成,公司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为未来全球市场的商业化做产品供应。

其次,正式完成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转变。国际标准创新药产业化项目,更具标志性的意义在于,迪哲医药彻底打通“研、产、销”的全产业链形态,能够以更综合的姿态角逐全球创新药市场。 

最后,反哺研发,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国际标准产业化项目还将成为公司无锡研发中心,集临床前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于一体。一方面,能够从办公场所及硬件设施层面满足公司创新药临床前阶段与临床阶段的研发需求;另一方面则能为研发人员提供更为完善、资源丰富的工作平台,提升研发资源的有效整合效率,更有利于吸引优秀研发人才,增厚公司研发人才储备,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因此,在未来几年,我们有很大概率能够看到,迪哲医药迎来估值逻辑的重构:

随着公司从中国药企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药企的转变,对应估值体系的切换;同时,其价值也与日俱增,共同造就“戴维斯双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