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生产性服务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日前,包括广东、江苏、杭州在内的多个省市密集发文,公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一系列量化指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月11日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制造业与科技、设计、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外贸等多领域协同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建设制造强省。
《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广东省将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质量稳链强链标志性项目,建成18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培育200家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7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落地。
在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上,广东计划到2027年,形成10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市,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商贸物流、科技金融、供应链、物流、工业设计、智能网联、新型储能、超高清显示、鸿蒙生态等领域。
制造业强省江苏也有行动。据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消息,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提到,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质效明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万亿元左右,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通知还提出,到2027年,发布推广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首版次软件产品200项以上;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8%。
2月10日,杭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杭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政策“大礼包”提出多项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措施。
措施明确提到,对企业申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予以奖励支持,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产值5亿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
除上述地区,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包括广东东莞、山东济宁、青海西宁等地近期均发布相关文件或召开会议,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此前撰文提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是一个需要各个行业和领域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服务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表评论